治疗头部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617/4640703.html 刊头题字:江上墨人 我和于洪区广播站的故事 ●李兴柏(辽宁) 说起和沈阳市于洪区广播站的情缘,屈指算来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我的写作生涯,就是从广播站“起家”的。区广播站,是我最早打交道的媒体,是我最早接触的区级单位,是最早给我荣誉的机构。年12月15日中学毕业,休息半个月后,上小队当起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开始了挣工分的生活。但看书看报没有扔,兜里总有笔和纸,遇着有用的俏皮话,就拿钢笔写下来。年11月1日,参加大潘公社举办的报道员学习班,时间为半个月,由编辑王兆清(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授课。王老师先后领我们到岳家、李达、马贝大队采访,了解运送征购粮情况。我是一个勤快的人,但不是一个聪慧的人。写广播新闻,我只是把我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把我想写的事都写出来。随心、随意、随情,既是我的性格,我的习惯,也是我的生活,我的文字。大队广播站,通过扩音器及大喇叭,每天早、中、晚三次传播央广、省台、区广播站的节目。很多家庭,有的人家,就以广播站播音,来判定时间。现实生活的一个个情景,让人感动,让人心潮起伏,让人情思涌动,让人陷入遐思。听着广播员播报我采写的稿件,心里甜滋滋的。有人说,“没啥写的”,也有人讲,“村子小,没有新鲜事”,还有人大谈,“写有什么用?”“不如呆子得劲。”我不听这个邪,主动采访、主动写稿,主动投稿。给公社广播站投稿,有时自己送去,有时请别人捎去。给区广播站投稿,早起通过邮局投递,信封贴上4分邮票,后期知道徐梦泽二哥在那上班,就请二哥上班带过去。区广播站,编发了我采写的大量稿件,如《提前修好农机具》、《龙江水》、《大祝大队确保粮食颗粒归仓》、《批林批孔有平台》、《知青救火》、《拔小麦》、《民兵设卡》《现代革命化婚礼》、《赶哈尔套大集》、《满怀豪情迎十大》等等,我为此名声大振。那时的投稿,末尾都署名大祝大队报道组,没有稿酬。作为一名基层业余报道员,天天接触农民,日日干起农活,我把曾经有恩于自己,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串了起来。记录了多个人对事业、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爱心和责任。在全区,数我投送的稿件多,写的质量好。我写新闻稿件定位准,写时注重口语化,因为广播靠听,不是靠看。由于我对新闻线索有定位,稿件长短合适,编辑就会采用我的稿件多。常言说:“标题是文章的脸蛋”。脸蛋漂亮与否,决定一个人容貌的美丑,而标题的好坏,也可决定一篇文章的命运。所以,我对标题特别重视,掌握好分寸,不可顾此失彼,这样写出的标题,才会漂亮又贴切,上稿率才会高。在区广播站各位编辑的关爱和呵护下,在徐梦泽二哥的帮助下,我的稿子,被区广播站誉为:“不动稿”,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报道员。当我翻阅奖状和荣誉证书时,心中便会不知不觉涌起对区广播站的感谢之情。年冬天,经徐梦泽二哥稍信,区广播站推选我出席沈阳市先进个人,要我写一份经验介绍材料,在大会上发言。于是,第二天来到了沈大公路南侧的于洪区委,北面开大门,告诉了收发室,绕着三层楼群,好像经过车库、锅炉房,一直走到最后面的起脊红瓦趟房,敲开了区广播站的房门。当时,进入区广播站是一趟靠北走廊,南面分别是值班室、编辑部、站长室、机务室、播音室、机房。为了突击写大会发言材料,在编辑部写了半夜,然后休息在值班室。年3月6日——9日,出席沈阳市农村有线广播经验交流会,地点在新城子区虎石台公社。我们于洪区共去了8人,分别来自站领导、站和公社编辑、两级机务员、基层报道员,在南站坦克塔下集合,乘坐火车去的。我在大会上,做了题为《认真看书学习为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阵地大造舆论》的经验介绍,并被市里授予“优秀报道员”称号,获得奖状一张。这是我参加工作后,获得的第一次奖励。奖状拿到家,父母特别高兴,没白点灯熬油,没白写稿投稿,特意求木匠杰成元打了个红松木质镜框。四个角的连接,均是榫卯结构。如果木匠技术太差,卯眼凿得不合适,榫头就插不进去。使出力气往里面砸,不是卯眼撑裂,就是榫头折了。但为我的镜框好,四个直角连接后,严丝合缝。第一次参加市级会议,真让我打开眼界。四天的会议,顿顿主食、副食不重样。那是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商品还不丰富,我就纳闷,组委会是怎么弄来的肉、鱼、蛋、青菜的?又是怎么设计菜谱次次变花样的?就餐时,十个人一桌,那白色衣服的服务员,手脚麻利。那厨师、面点师手把厉害,各类成品的色、形、味俱佳。盘碗装得满满的,饭菜管够敞开吃。如饺子、包子、花卷、馒头、酥饼、糖三角、米饭等主食,好看、好吃。当时,区广播站的人员是:站长林松(原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副站长关众,编辑曲卫红、张颖(原副市级调研员)、李秀云(原区政协副主席),机务员魏克斌、徐梦泽、阎尔兴,播音员冯韧(原省民政厅厅长)、刘树坤、张凤琴。年7月17日,区广播站委派编辑李成安、播音员尤凯军,拿着单位介绍信,来到大祝大队,找到了大队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女),调动让我到区广播站当编辑。这个女人没同意,冷冷地甩了几句话:“哼,我们工作在农村,他要离开农村,他们家出去的人太多了。这次要出去吃皇粮,门都没有。”不幸的我,与区广播站编辑擦肩而过。错失了这个宝贵机会,彻底击碎了我的编辑梦,成为我人生中最不如意的事情,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年8月5日,沙岭公社举办各大队新闻报道员培训班,经区广播站推荐,我来到沙岭公社报道员培训班现场,给各位做了自己采写新闻报道的经验介绍。年、年,连续二年被于洪区广播电视局评为优秀报道员。那时的投稿,就署个人名了。这时的区广播站,不再搞任何活动了,荣誉证书也是什么时间碰见,什么时间再给。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我是每天使用调频调幅半导体,听区广播站的开始曲、新闻、每周一歌等节目。我还在给广播站投稿,此时的广播站对稿件实行稿酬制,对作者的辛勤汗水没让白流,适当调动作者积极性。领稿酬有程序,先是由编辑部的编辑开出稿酬通知单,拿着这个单,到财会办公室领取现金。从年到年,我相继参加于洪区广播工作学习班、于洪区有线广播工作培训会议、于洪区新闻报道员学习班等。都是吃住在区招待所,时间最短为3天,最长时间为9天。人数少时几十人,多时达到上百人,由公社党委宣传委员、广播站编辑、机务员、播音员、通讯员参加。那时的广播工作,出奇地受到领导重视。市委副书记、区委书记、区革委会主任都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广播站给我的采访本,是红色塑料皮的,内瓤全是白纸。采访本三个大字为行书体,底下一行小字,于洪区人民广播站,为黑体字。带有于洪区广播站字样的稿纸,还在保留。九十年代后,区广播站印制的每天节目预报时间表,我也在保留。直到现在,我还时常哼哼区广播站的开始曲,有时用二胡拉广播站的开始曲。因为这个乐曲悠扬、舒缓、动听。如今,40多年过去了,我早已离开农村,许多往事也已忘记,但与广播站的故事没有忘记,充满了人生自豪感。投稿那些事儿——关于投稿 投稿那些事儿——关于小说 投稿那些事儿——关于诗 投稿那些事儿——关于稿费 投稿那些事儿——关于原创首发 投稿那些事儿——关于留言 投稿那些事儿——关于付费阅读 投稿那些事儿——关于《作家故事》 投稿那些事儿——关于《三者》栏目 作者简介李兴柏,满族,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散见《鸭绿江》、《河南文学》、《散文选刊》、《散文家》、《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劳动保障报》等上百家报刊。有的作品获奖,有的作品编入作品集,有的作品纳入百度文库。出版个人作品集《从文履痕》。 《作家故事》纸刊办刊公告《作家故事》微刊自年创办以来,不以赢利为目的,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得到全国众多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重视,人气日益增加。年又自筹资金编印《作家故事》杂志,大力支持扶掖文学新人,繁荣文学创作,打造文学精品。纸刊每期文章均选自《作家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