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色香味美,延边人招待客人不可缺少的最爱。苹果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在温带地区广泛栽培。苹果的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中国苹果和西洋苹果,这只是指原产地而言。随着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其界限也随之变得模糊。根据成熟期,分为早熟种、中熟种、晚熟种。早熟种有“津轻”、“乔纳金”、“香果”、“红玉”等,中熟种有“黄鹂果”、“祝”等,晚熟种有“黄金”、“富士”、“印度”、“国光”等。在我国,“祝”、“金冠”、“元帅”、“红星”、“香蕉”、“国光”是比较著名的品种,迄今在国内仍占有相当的比重。早期的古代苹果只产于我国的新疆地区。 苹果生长的适宜气温是20℃~28℃,开花期气温要17℃以上。传统的书籍记载着北纬42C°以北不能栽培苹果,延边正好处在这个地段,因此“在延边栽培苹果”的愿望,过去一直是个梦想而已。然而,在豆满江畔的大苏,这个梦想却变成了现实。 (大苏果树农场的苹果李广平摄影) 在距龙井市东南83公里处,有个小牛洞村,与朝鲜隔河相望。这里有大苏果树农场,是延边首次栽培苹果成功的所在地。 19世纪初,朝鲜咸镜北道的贫穷农民迁移到这里安家落户。随着他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便开始养牛,因此,放牧的大沟叫“大牛沟”,小沟叫“小牛沟”,逐渐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地名。朝鲜语将“沟”也称为“洞”,“大牛洞”、“小牛洞”因此而得名,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年,龙井设置海关,在豆满江沿岸设置了几处海关分所,大牛洞分所就是其中之一。“大牛洞”中的“牛”字,朝鲜语意为“苏”,去掉,“洞”字,就变成了“大苏”。年,“大牛洞”改称“大苏”。 大苏是朝鲜先人最早渡江开拓的地方之一。20世纪30年代,日本铁蹄糟蹋“满洲”大地的时候,常言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举大事者必慎其终始”。这个地方的小牛洞有一位特别勤奋、天资聪明的农民叫李东元,憨厚少语的他却有着祖辈们遗传下来的朝鲜农民百折不败,动心忍性的脾性,他怀着对果树栽培的极大兴趣,在自家的庭院里栽培了几棵杏树和李树。一个春天,李东元从朝鲜咸镜北道吉州郡带回来几棵苹果树苗。他把梦想寄托在这几棵树苗上,精心地将这几棵苗木栽在房后山坡1.2公顷的自家地里。果然,苹果树随他的所愿开始发芽长叶了。到了冬天,为了不让苗木受到冻伤,李东元用稻草把苗木包裹起来,并在根部盖上一层厚厚的土。第二年春天,果树又发芽长叶了。 李东元为实现自己的绿色梦,决定栽培更多的苹果树。他动员家里人烧荒开拓周围的沙子地,人手不够就向邻里们求助。 年初春,李东元又去朝鲜吉州买来多颗日本苹果苗木栽到沙子地上。但是,由于这片地原来是沙子地,经常干旱。每当发生干旱时,李东元就带领全家人背河沟里的水浇灌苗木,河沟水干了,就到多米远的豆满江取水。本来就体弱多病的儿媳,因提水劳累过度,倒在沙子地里再也没有起来,永远离开人世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第二年春天,大部分苹果苗木茁壮成长起来。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苹果树在李东元百般呵护、精心照料栽培下,终于开始结果了。20世纪40年代初,收获苹果的梦想成真,苹果终于在豆满江畔的大苏芬芳四溢,一个个沉沉甸甸的苹果,垂实如珠,果实肥硕,果汁甜蜜,果香四溢。当摘到自己培育出来的第一个苹果时,李东元和全家人个个笑逐颜开。 解放后,租佃土地的李东元只因为有了地产被划分成地主挨批斗,李东元非常恐惧,扔掉寄托全部期望的苹果树逃回到朝鲜。他创建的果园由村政府接管。村政府也将希望寄托在这片果园上,每年都把生产出来的苹果送到县、州、省和北京,炫耀了延边风采。 当时的延边州委第一书记兼州长朱德海特别重视大苏的苹果栽培,他亲手策划了扩大生产基地建设果园的设想。年春,他同副州长南明学亲自踏查此地,并向有关部门负责人员以及当地农民约定,在此建立果树农场,尽早结束延边产不了苹果的历史。 在朱德海的指示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指派从辽宁省开原县请来的正在延吉市园艺农场工作的果树技术员关治胜来到大苏,关治胜欣然接受了任务。要扩大果园面积进行规模生产,首先需要收回接管了一些农耕地以此为基础从事规模生产。世世代代以种田为生的农民要交出耕地,是很不情愿的,尤其当时正赶上3年经济困难时期,对站在鬼门关忍饥挨饿,饮泣吞声吃不饱穿不暖的他们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 副州长南明学和自治州人民政府农业处处长许哲龙等领导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说服了大苏村的农民们。从年秋天起,农民们开始挖树苗坑,第二年春天种树,从北京引进的优良品种“红星”等4万多株苗木,全部载到了果园里。 此时,技术员关治胜却忧虑起来了,因为延边和北京的气候温差较大,担心树苗受冻伤。他把想法向朱德海做了汇报。朱德海说:“关技术员,不要担心,我们相信有你的技术和经验,就一定会成功的。我们这样说定你看如何?如果失败了,我承担责任。如果成功了,记在你的成绩薄上。”朱德海的这番话语,给了关治胜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在关治胜的技术指导下,从北京、辽宁等地引进的20多种6万株苹果树苗木,扎根在多公顷的大苏的土地上。栽植苹果树苗的时候,厂里动员多名农民和小学生都参加进来,打一场人民群众的歼灭战。他们为了保证苗木的成活率,边浇水边栽植。浇灌用的水,是从米远的豆满江手提肩扛运来的,金正洙、金秀敦、江泽成、申宣德、黄昌石、尹新桥等青壮年起早贪黑,每天要跑多个来回,筋疲力尽,浑身发软,第二天还要继续劳动。 关治胜感受到了担在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大。栽完苗木后,一天也不休息,一直和农民一起施肥,打药,到了冬季用稻草把苗木包扎得厚厚实实。过了一个冬天,还是有部分苗木遭受了冻害。他们不灰心,春天一到,边补植边扩大新的种植面积。 关治胜经过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宜大苏气候条件的嫁接方法,那就是:在山楂树上嫁接海棠树,当海棠树稍微长大后再嫁接苹果树。山楂树和海棠树具有相似的特性,所以成了这个嫁接方法的基础,在提高苹果树的成活率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算不如天算,人事代谢不可违。当年春天,却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严重的干旱。有道是:“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管山吃山管水吃水。丰凶相济农末皆利。在新的社会组织起来的农民有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决心和能力。厂部及时调整部署群策群力,因地制宜,集思广益,想方设法,农场在每个生产队挑选20名精干的男女青年,7个生产队里共挑选出多名组成挑水突击队,仅用了7天就把苹果树根浇透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农场员工们几年的艰难奋斗,到了年,.6公顷的5万多棵苹果树茁壮成长,果实累累,那一年,共收获了51.5吨苹果,农场里运输苹果的车辆络绎不绝。 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把龙井果树农场分场改成延吉县大苏国营果树农场换了牌子,换了身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简直是鸟枪换炮了。年果树农场在当地农民中招收了名临时工,年3月又在每个农户招收了一名固定工。这里的农民实现了想当国营农场工人的愿望,他们的子女毕业后,不少都成了农场工人,终于实现了中国农民0多年来的吃皇粮的夙愿。从此可以过上令人羡慕的吃饱穿暖丰衣足食的甜蜜生活。 大苏果树农场的建设和成果,关治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场的每一棵果树,都浸透着他的智慧和心血。关治胜自年到年退休为止一直在大苏果树农场上任,26年间如一日,作为技术员和农场场长,与这里的农民、员工一道,经历了数不尽的甘甜苦辣。他把青春献给了这里,把汗水洒在了这里。通过年在实施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品德。那时,谁也不想承包南山地的0多棵果树,因为谁都知道只有那里的果树结果不好。关治胜身为场长可以挑选好地,但他却主动承包了谁也不愿承包的这片果园。工作之余,他抽出时间精心管理,使这片果园获得了丰收,扣除经营成本,纯收入2万多元。按合同,收入应都属于他,但他却把这笔收入全部交给了农场用于扩大再生产。关治胜说:“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献出一切,除此不存在其它利益。” 在农场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几位不可不提及的功臣。 年到农场任场长的权弼周有胆有识换位思考,认为只是单纯经营果树没有出路,主张在肥沃的土地上开垦农田,搞多种经营。在“左倾”影响至深的那个年代,提出这样的主张是不容易的。要是没有胆量,决不能提出这样的主张。脾气向来倔强而出名的他舌战群“人”,力排众议,敢于承担一切后果,排除一切困难,以大思路,大手笔亲自规划建设了鹿场、养猪场、粮食加工厂、果酒厂等企业。从此,大苏果树农场走上了“以经营果树为主,农业生产为辅多种经营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于年毕业于延边农学院果树专业的尹石峰,年10月来到农场担任果树技术员。尹石峰是这个农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向农场工人热心传授果树管理知识。到年为止,6个年头,他一直在农场传授科学管理栽培果树的知识和方法,把最落后的3队为基地,打好基础。几年后,果树3队从最落后的果树队成为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果树队。 (苹果花盛开的大苏果树农场一角李广平摄影) 自农场成立到实施承包责任制的20多年来,国家向这个农场投资了,4万元资金。农场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建起了中学和小学,农场员工的子女得以就地入学。农场建起了16处电力水利灌溉所,从此不再担心干旱,挑水灌溉成为往事。农场在最繁盛的时期建造的鹿场、果酒厂、苹果罐头厂、商店、医院、电视转播台,不论在经济建设还是文化生活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给农场员工及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年,苹果的生产量达到吨,生产总额达到万元,利税达到万元。目前,农场拥有公顷果园、16.7万棵果树、30多个品种。从此,龙井大苏果树农场一跃成为龙井地区首屈一指的富裕村。 白癜风如今最好的手术方法治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aoningzx.com/lnxx/6532.html |